导读目录
美日达成关税协议引发行业反弹
根据 www.TodayUSStock.com 报道,美国与日本近期达成一项新的双边贸易协议,协议内容包括:削减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的关税,但对已在北美组装的日本品牌汽车维持现有关税水平。
该协议原本旨在缓解通胀背景下的汽车零部件成本压力,并稳定供应链。但却遭到美国本土三大车企的公开反对,他们认为这项协议在关税结构上严重偏向日本出口企业,并忽视了美国产业的核心利益。
美国三大车企为何反对该协议
美国“三巨头”汽车制造商——General Motors(GM)、Ford Motor(F)、Stellantis NV(STLA)在联合声明中表示:
协议削减日本制造零部件的进口税率,有利于降低日企成本。
但同时保留了对在美国和墨西哥等地组装的日本品牌汽车的关税,使其未能对美国本土产能提供保护。
这将削弱本土制造优势,进一步冲击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就业与供应链稳定性。
声明称:“这是对美国汽车产业和美国工人极其不公平的一项交易。”
协议或对美国制造业与就业造成冲击
该贸易协议可能造成多方面结构性影响:
美国制造竞争力下降:与日系进口件相比,本土供应链在税率上劣势扩大。
工厂产能或转移:为了控制成本,美国车企可能增加外包与海外采购。
汽车就业岗位承压:长远可能削弱制造基地的劳动力需求。
根据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(UAW)此前数据,美国本土整车制造就业人数近75万人,若关税差异拉大,预计未来3-5年将流失逾4万人就业岗位。
汽车行业与贸易专家观点汇总
机构/人物 | 立场 | 核心观点 |
---|---|---|
General Motors (GM) | 反对协议 | 担忧协议加剧对美国产业的不对称竞争 |
Ford Motor (F) | 反对协议 | 认为协议“损害本土工人利益” |
Stellantis NV (STLA) | 反对协议 | 指出日本组装车型仍享关税保护,构成市场不公平 |
UAW(汽车工人联合会) | 担忧 | 协议可能导致美汽车岗位流失 |
权威点评与总结
美日新协议反映出当前全球贸易谈判中的一个典型矛盾——成本效率与产业保护之间的权衡。虽然零部件关税削减有助于短期压低生产成本,但未能同步调整整车进口规则,则可能导致产业链空心化风险。
美国三大车企的反弹,折射出当前制造业回流战略与自由贸易谈判之间的紧张关系。未来政策制定者需更平衡地考虑国内就业、全球竞争与中长期产业安全之间的关系,避免牺牲一方利益换取暂时性贸易便利。
这一协议缺乏对等性,只为部分进口企业降低门槛,而忽视了美国制造业长期的系统性支持。
日本品牌在北美有强大产能基础,关税偏向将直接改变供应链格局。
这是典型的“表面互惠、实质倾斜”协议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墨西哥、美南州装配厂产量下降。
常见问题解答
问:美日新贸易协议主要内容是什么?
答:协议降低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关税,但维持对在北美组装的日本汽车的现有关税不变。
问:为什么美国车企反对这项协议?
答:因为该协议在关税结构上向日本倾斜,削弱美国车企的制造成本优势。
问:协议是否会影响美国就业?
答:业内普遍认为,协议可能削弱美本土制造基地的投资动力,导致就业岗位流失。
问:日本车企在北美是否已有产能?
答:是的,许多日本品牌在美墨已有装配厂,但此次协议未给予这些产能关税优惠。
问:美国政府是否会调整协议条款?
答:目前暂无回应,但在行业与工会压力下,未来可能考虑修正或补充条款。
来源:今日美股网